首页 - 包含五年级,语文的文档 - 文档详情

版本1一等奖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优质课评选特等奖)公开课含课件PPT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30 10:07:15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摩大赛】《跳水》(周老师),名师观摩大赛,获奖优质课,完整视频,送配套PPT课件。

关键词:五年级课件,新课标小学,小学语文课件,小学公开课教案,五年级,语文

1.资料介绍:
五年级下册17课《跳水》(周老师),
优质课视频+配套PPT课件+教案。
2.下载方式:
【用电脑】使用百度网盘链接保存下载。
不会使用网盘的请老师自己学习(虚拟物品无法退)。
3.预览如下

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优质课评选特等奖)公开课含课件PPT教案

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优质课评选特等奖)公开课含课件PPT教案

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优质课评选特等奖)公开课含课件PPT教案

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优质课评选特等奖)公开课含课件PPT教案

五年级下册17课跳水(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文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本课要求会认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课后设计了三道习题,第一道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图示,了解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题引导学生关注水手们的“笑”,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的推进,第三题引导学生揣摩船长心理,从而理解人物特点。本文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课后的道习题对课文教学起到了提示、导向作用,明确了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学习任务。生字学习以及课后习题一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课后习题二和习题三是第二课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时要注意第一课时这一特定教学情境,做到教学目标恰当、不越界,同时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都需要在充分的学习实践基础上才能达成。因此教师在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自我实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习得方法,提升能力。教师要“让位”,学生要“自主”。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生字学习有方法,所以“生字学习”这一学习任务应放手让学生借助学习单去完成,教师只负责检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方法。课后习题一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文段大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又学习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方法。到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概括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做到不重复教学,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略有提升,习得新法。《跳水》相较于之前学过的故事性课文,其特别之处在于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止一个,并且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概括故事情节时不仅要抓住主要人物,还要串联关键情节,把不同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联讲清楚。学生在概括情节时能抓住人物和事件,但容易忽视相关联的其他人物和事件,导致情节不完整,缺乏逻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直面学生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不止一个,从而全面概括故事情节,也为第二课时关注水手的3次笑和体会船长办法的智慧打下基础。

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思路让语文教学由雾里看山趋向清晰明朗,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如此。

 

教学目标:

1. 认识“肆、桅、撕、唬、龇、咧、瞄”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帽”等14个生字。

2. 概括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 会借助图示,串联故事情节讲故事。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学习单,清晰呈现自学要求。

3.教师熟练运用希沃白板教学工具和鸿合投屏设备。

教学流程:

一、作家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师:这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喜欢阅读的孩子应该对他的作品有所了解,他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写的短篇小说《跳水》,感受大作家小作品的魅力。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交流感受

3.明确课时目标

出示课后学习任务,明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按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

 

二、自学生字,检验成果

1. 学生借助学习单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

1)认读生字,选择难读的字注音。

2)观察生字,选择难写的字书写。

学生自主完成第一大题   

2. 交流反馈   

(1) 交流二类生字

学生读出难读的生字,提醒大家需要关注什么读音

在互相提醒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2) 交流词语

关注轻声词“吓唬”

揣摩词语意思,交流理解词意的方法。

教师相机点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词义;结合生活实际,用身体语言也能表达词义。

(3) 交流一类生字

学生自主观察,说一说哪些字在书写时要特别关注。

教师相机归类总结:生字书写前要整体观察,注意间架结构,要局部观察,注意笔画姿态的细节,书写时要有正确的笔顺和一定的速度。

 

三、自学课文,自主概括    

1. 读懂习题,明确要求。

学生读习题题目

指导学生审题,引导学生分步学习。

2.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用双斜线“╱╱”划分出相应内容。

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点拨:要学会通过文字表面内容,看到文章内在联系。

3.观察习题图示,明确答题要求

学生观察图示,知道每个括号的填写要求

点拨:认真审题有助于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4.借助起因部分的概括示例,回顾“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这一概括方法,链接旧知。

5.学生尝试概括故事的经过,并填在学习单的括号里。

6.判断、评价

1)利用投屏设备展示学生待改进的答案

引导学生基于“人物+事件”这一标准判断同学的答案。

2)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答案待改进的原因

师:在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得出观点,概括时不能一味求精简,而是要把前因后果讲清楚。

3)解决疑问后二次修正

展示学生修正后的答案                      

学生互相判断、评价,在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对人物关系的理解。

4)点拨:当故事主要人物有多个,并且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人物,还要串联关键事件。

5)习得方法,实践运用

    学生概括故事结果

6)引导学生依照评价标准打星。

引导:概括了人物和事件,我们给一颗星,抓住了主要人物,提炼了关键事件,我们给两颗星。依照这个标准,请你们来评价、打星。

 

四、复述故事,巩固理解

1.学生借助自己完成的图示和同桌互相讲故事

2.学生分享展示

 

五、总结设疑

师:今天我们通过自主学习,识了字,写了字,概括了故事情节,收获满满。作为大文豪的经典之作,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情节中又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故事里还包含着哪些深意?留给同学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17、跳水

                                           

        起因       经过        结果        

              人物  +  事件                肆

      抓住主要任务    串联关键事件

 

教学反思: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教改重要的创新模式之一。从实质上看,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以生为本”教学,其主要内涵指的是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立场、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进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站在“生本”教学角度可以看出,该模式主张教师少教、学生先学,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培养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科素养。

在一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结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境,定下了一下教学原则:

一、目标设定为学生

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学生需求。

这堂课是为了参加长沙市的统编教材不同课型教学竞赛而准备的。拿到课题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如何才能出彩,如何才能在高手云集的课堂教学竞赛展现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如何才能在教学设计上有创新、有亮点,最终让自己脱颖而出。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3.关注水手的“笑”,厘清文章脉络;4.感受船长的智慧。为此我还设计了“议一议笑”“追一追责”“论一论人”这些教学环节,自认为能出彩的地方会有不少。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因为内容过多、节奏过快而导致学生沉不下心来,课堂只有表面的热闹。

指导老师段老师和易老师在课后问了我一个问题——这堂课,你的学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突然觉得羞愧。我的学生在这堂课中扮演的角色是我的助手、我的演员乃至我的陪衬,他们真真正正沉下心来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因为从一开始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我自己。所以,我重新思考,回炉重造。

这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学生只有扫清了字词这个拦路虎,理清了文章脉络,才能在精读文本时有话说、说得好。简而言之,第一课时越扎实,第二课时才能越精彩。所以,我重新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肆、桅、撕、唬、龇、咧、瞄”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帽”等14个生字;2.概括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3.会借助图示,串联故事情节讲故事。水手的“笑”和船长的“智”这些点都交由学生在第二课时顺其自然地领悟。

课堂一开始,我就出示课后习题,让学生直接明确在第一课时这一学习情境中需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有的放矢,这样课堂也会更高效。

二、环节设计依学生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坚持清晰明了的板块教学,让学生

学得有条理。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之后,我设计了三个学习板块:1.自学生字,检验成果;2.自学课文,自主概括;3.复述故事,巩固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生字学习有方法,所以“生字学习”这一学习任务应放手让学生借助学习单去完成,教师只负责检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方法。学生借助学习单,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自主学习。老师相机点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词义;结合生活实际,用身体语言也能表达词义。这样一学习板块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充分。经过课后的字词检验,证明学生自主学习其掌握情况更胜于老师直接教授。

如果说第一个学习板块依托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温习已有的识字、解词方法,那么第二个学习板块依托的就是学生的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一学习板块要求学生自学课文,自主概括,然后通过展示分享、讨论评价,最后达成共识,完成课后习题一中的图示。磨课过程中这一环节是最不可控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学生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如果教师对课文理解不够,对课堂把控不够,教学目标则难以达成。

怎么样才能变不可控为可控呢?文本其实给了答案。

课后习题一中的图示其实就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括的,五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一规律,进而知晓第二空和第三空分别要填经过和结果。那么该怎么填呢?图示中关于起因的概括就是一个范例。“水手拿猴子取乐”中“水手”是起因中的主要人物,“拿猴子取乐”是关键事件,文本已经给了概括的方法——时间加上人物概括事件内容。这种概括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是接触过的,真正的难点在于事件经过中的主要人物不止一个,关键事件也不止一个,且人物之间、事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高学段的学生要在原有的借助一个主要人物和一个关键概括内容升级为串联多个主要事件和多个关键事件进行概括。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给出的方法,然后再根据这个方法概括故事的经过,这就是第一个“可控”。

第二个“可控”就是教师要从容面对学生的一切“不可控”。所谓“不可控”其实就是未知,那么我们就要把未知变为已知。上课之前我设计了预习单,预习单上要求学生阅读《跳水》文本并完成课后习题一。我结合预习单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学生可能存在问题的几种情况:1.只能找出一个主要人物;2.只能找出一个关键事件;3.主要人物或关键事件的逻辑顺序没理清;4.概括还不够简练。有了课前的摸底,面对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出现的状况我都能从容应对。从而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写、去说、去评、去改,直至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概括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串联关键事件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的“生本课堂”。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受时间的限制,第三个学习板块学生展示得不够多,如果之前的两个板块能更好地把握时间,学生通过复述故事,会对文章又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二课时的课堂生成也一定会更加精彩。不管怎么样,这是我对“以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又一次真实的、彻底的尝试与探索,以后还将继续实践,不断改进。